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能自處,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

Dear Ethan
你應該有感覺到,生完貝貝以後的媽媽,有陣子得了產後憂鬱症,變得鬱鬱寡歡,讓這幾年來生產力驚人的我,工作因而突然停頓下來,產出的文章也不像以往那麼多。
有時候我會懶懶地,什麼也不想做,有時候又為了積欠未還的專欄稿,焦躁的晚上睡不著覺,整個人像是變了一個樣,不再是以前樂觀進取的媽媽,和身旁的人相處,也變得容易發脾氣,卻又會在深夜覺得失去自我的失聲大哭。
雖然貝貝帶給我們這麼多美好,但我也辛苦嚐盡了產後憂鬱帶給我的奇異旅程。
在嘗試療癒自己的過程,我發現,我和你都有相同的特質,就是比別人還要敏感,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的感受就是特別多,雖然,這讓我們可以藉此容易觀察到別人的想法,但也因此會帶給我們許多情緒上的困擾。
我開始想,要怎麼拯救….說拯救太嚴重,要怎麼讓我們在人際相處上,可以更舒適,面對自我的時候,又能得到輕鬆與平靜呢?
我開始找適合的書來看,並決定要透過寫文章來跟你分享我讀後的感想,你或許課業忙,看不了那麼多書,又或者不會選擇看大人看的書。以前媽媽出版了一本書,寫給貝貝三十封信,這次就來送給你,媽媽療癒自己的三十本書吧!
前陣子,一位媽媽小時候很喜歡的作家劉墉的孩子劉軒(其實他現在已經跟媽媽的年紀差不多大了)出了一本新書叫《能自處,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 ,書名的副標是-成熟大人該有的33個心理習慣。
他在書上說:「成熟與幼稚之間的差別不在年齡,而在安放情緒的能力。」他要我們充當「慈母」的角色,安撫自己內心焦躁的負面聲音。
我看了覺得很有感觸,因為我發現,你每次因為一些不快樂的事情而焦躁時,都容易立刻表現在臉上或行動上,而這陣子情緒不好的媽媽也是,我們都忘了,最終還是我們內心的聲音,才能夠照顧好自己。
我特別喜歡劉軒老師的這句話:「那些原本擋在路上的絆腳石,也會成為向上攀爬的台階。」正好與爸爸常掛在嘴上的那句話:「挫折是你最好的朋友。」相呼應。
媽媽和你一樣,常常為了一個過不去的念頭為難自己,其實,有的事情如果你換個角度來看,就能夠給自己更大的思考彈性空間。
在這本書裡有提到一個觀念-非理性的反芻思考,這是在說,當我們發現問題時,如果想的是怎麼解決,那就是一種自我檢討,如果想得是無法改變的情節,那就是非理性的反芻思考,它造成的最大傷害,就是讓我們困在自己的思考世界之中,無法自拔,犧牲了與身邊的人健康互動的機會。
這時候就需要正念的練習,閉上眼睛,讓雜念離開腦海,不評斷,用中立態度覺察自我。
當然,一開始並不容易,不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你會發現,你可以找到自己的訣竅,可能是透過想像自己所曾擁有的美好,可能是找到自己可能的機會。
如果你做不到,讓我們一起來練習,你擁有我,我擁有你,在茫茫人海中,不就是一種特別的緣份嗎?既然我們有相同的困難,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為對方而努力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