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粉絲團直播的說書《心理界限》,特地幫大家做個說書筆記喔~~
本書作者:諮商心理師楊嘉玲
本書作者:諮商心理師楊嘉玲
心理界限的定義: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逼迫的感覺。
案例一:
從火車上有訂位的人是否要讓座給帶著小孩沒有訂位卻佔用你的位置的人談起,你會請他站起來嗎?他有異議,你會跟他爭論嗎?
從火車上有訂位的人是否要讓座給帶著小孩沒有訂位卻佔用你的位置的人談起,你會請他站起來嗎?他有異議,你會跟他爭論嗎?
有人會認為,讓座是日行一善。
作者認為,這是把「責任問題:媽媽要照顧好女兒」調包成「道德議題:有沒有愛心」。
人會有一種特殊的邏輯,如果對方的狀態比我們糟糕,我們就應該發揮犧牲忍讓的精神,才稱得上善良、好心,要求受害者同情弱者,不要計較。
思考:需要有很清楚的界線才能不隨之起舞,而掉入對方的心理遊戲。為了捍衛自尊,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戰局。贏了,沒有任何好處,輸了,只會讓自己更嘔。
作者認為,這是把「責任問題:媽媽要照顧好女兒」調包成「道德議題:有沒有愛心」。
人會有一種特殊的邏輯,如果對方的狀態比我們糟糕,我們就應該發揮犧牲忍讓的精神,才稱得上善良、好心,要求受害者同情弱者,不要計較。
思考:需要有很清楚的界線才能不隨之起舞,而掉入對方的心理遊戲。為了捍衛自尊,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戰局。贏了,沒有任何好處,輸了,只會讓自己更嘔。
案例二:
單親孩子對單親媽的反饋,就應該要扛起所有的經濟與情緒嗎?
思考:在這個案例中,這是單親媽媽的情緒勒索,還是孩子得依靠別人來滿足自己內在核心的需要,藉由各種形式的交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是不是孩子應該養成堅持自己心理界限的習慣?
單親孩子對單親媽的反饋,就應該要扛起所有的經濟與情緒嗎?
思考:在這個案例中,這是單親媽媽的情緒勒索,還是孩子得依靠別人來滿足自己內在核心的需要,藉由各種形式的交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是不是孩子應該養成堅持自己心理界限的習慣?
案例三:
一廂情願付出的伴侶,要求對方一定要接受他的好意。
思考:被照顧的一方真的快樂嗎?是不是其中一方用「付出」創造「控制」、用「犧牲」達成「軟禁」。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如果有一方表示自己需要多一些個人空間,很容易就被解讀成是不愛的證據。為了證明不是如此,就很容易會順著對方的劇本走,否定自己的需要。
心得:拒絕別人的好意,也是你照顧好自己的責任。
一廂情願付出的伴侶,要求對方一定要接受他的好意。
思考:被照顧的一方真的快樂嗎?是不是其中一方用「付出」創造「控制」、用「犧牲」達成「軟禁」。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如果有一方表示自己需要多一些個人空間,很容易就被解讀成是不愛的證據。為了證明不是如此,就很容易會順著對方的劇本走,否定自己的需要。
心得:拒絕別人的好意,也是你照顧好自己的責任。
心理學的立場:
界線一詞,最先是由家族治療中的結構學派大師薩爾瓦多·米鈕慶提出。本來是用以規定在家庭這個的大系統中,不同的個體該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如何參與不同次系統(夫妻、手足、親子)的互動。
界線一詞,最先是由家族治療中的結構學派大師薩爾瓦多·米鈕慶提出。本來是用以規定在家庭這個的大系統中,不同的個體該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如何參與不同次系統(夫妻、手足、親子)的互動。
家人間,應該有歸屬感,同時又保有個人的獨立,必要的時刻能夠團結在一起共同應付壓力、克服困難,問題消失時又能回到各自舒服的狀態中。
界線清楚的人,可以自由的調配「自主」與「親密」兩種特質,依據不同的狀況,呈現不同的反應,拿捏好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分寸。
律師娘舉例:律師應該處處配合當事人的要求,還是想清楚當事人的擔心是否合理?
工作上,不應該把客戶的擔心吃下來,變成自己的,害怕得罪別人、傷了對方,卻從沒考量過自己的處境。當你把對方的情緒當成是自己的,就無法保持理性,腦裡只剩下對方的期待,忘了重要的目標。
你應該可以….
1.理解客戶的擔憂,但是不等於要承載對方所有的焦慮。
2.適當讓對方學會重要的經驗或教訓,不要扼殺對方成長的機會。(譬如把握時間)
3.有意識控制自己承擔對方情緒的多寡,劃清界線,站穩立場。該由自己負責的一個都不逃,不該自己處理的一個都不扛。
界線:分清楚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善良有原則,感性有底線,別人才會真正尊重你。
工作上,不應該把客戶的擔心吃下來,變成自己的,害怕得罪別人、傷了對方,卻從沒考量過自己的處境。當你把對方的情緒當成是自己的,就無法保持理性,腦裡只剩下對方的期待,忘了重要的目標。
你應該可以….
1.理解客戶的擔憂,但是不等於要承載對方所有的焦慮。
2.適當讓對方學會重要的經驗或教訓,不要扼殺對方成長的機會。(譬如把握時間)
3.有意識控制自己承擔對方情緒的多寡,劃清界線,站穩立場。該由自己負責的一個都不逃,不該自己處理的一個都不扛。
界線:分清楚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善良有原則,感性有底線,別人才會真正尊重你。
三種分不清楚界線的類型
便利貼女孩(男孩):燃燒自己,點亮別人。長時間和自己的感受斷裂,內在匱乏。
功能型小大人:孩子親職化,將父母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想做乖小孩。即使離開原生家庭,也無法擺脫這個習慣。
情感型小大人:取代父母原有的配偶角色,成為父親或母親的情緒伴侶,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慰藉,影響未來自己的人際關係,說不定以後也會複製模式成為情感勒索別人的人
迷思一:自信不足,自我概念較為負面,缺乏對自己或生命的意義感,會把外界的眼光或評論當成自己的核心觀點,分不清楚內在經驗與外在現實,把別人的不開心,當成自己的責任。
迷思二:不懂得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並清楚表達讓別人知道。沒有人有義務猜中自己的心思、自動滿足自己所有的想像。
迷思三:害怕被孤立,過去防衛自己的做法(例如小時候不得已的妥協與遷就),沒有因為時空的改變而調整,其實現在已經有能力獨立照顧自己,你可以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沒有人能夠真的孤立你,除非你自己先選擇了在乎,並繼續留在讓你痛苦的關係當中。
迷思四:以為自己再努力一點,就可以改變對方,自以為是拯救者。(情感型小大人),縱容了受害者本該有的反思與責任。
怎麼做?
一、 把自己的想法交代清楚是關係靠近的第一步,目的是減少不確定感帶來的猜忌。
二、 暸解說出來不等於別人不等於別人就一定買單,需要透過良好的溝通,才能找尋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和共識。
三、 適度的叛逆是建立個人界線重要的嘗試,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挑戰權威,他們才能夠開始思考,有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別人想法的複製品。不求不當理想的孩子,不求不當完美的父母。
一、 把自己的想法交代清楚是關係靠近的第一步,目的是減少不確定感帶來的猜忌。
二、 暸解說出來不等於別人不等於別人就一定買單,需要透過良好的溝通,才能找尋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和共識。
三、 適度的叛逆是建立個人界線重要的嘗試,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挑戰權威,他們才能夠開始思考,有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別人想法的複製品。不求不當理想的孩子,不求不當完美的父母。
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都做個有界線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