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律師娘讀書筆記《有人就是要害死你!》~作者榎本博明

《有人就是要害死你!人際關係地獄求生指南,破解酸民、小人、腹黑狂的心理機制,不再腹背受敵而鮮血淋漓》~作者榎本博明
2017年1月7日(週日)晚上22:00 在律師娘講悄悄話粉絲團直播說書喔!

腹黑害人狂解密

一、 別人的不幸就是他們的定心丸~無法接受別人過得幸福
這種想法的背後,潛藏了什麼樣的心理機制呢?

例子:當名人行為出差錯時,常看到一些網民拚命搜尋其言行不一的證據,再抓人把柄時,比自己的工作更積極,甚至從中感到愉悅,這樣的動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不是有一種人會在品嚐攻擊別人的快感時趁機發洩平日的怨氣?

例子:社群網站上造謠抹黑、散播假情報破壞信任關係、排擠他人,工作場合你會發現能力優秀的人特別容易受到攻擊,這是來自於忌妒心。
~人有時候面對能力優秀的人容易眼紅,這時一旦起了貶低對方的念頭,評價就容易低於實情。反過來說,要是對方對自己沒有威脅性,則傾向給予比較寬容的評價。
~攻擊衝動:越是約束自己「不該做這種卑鄙的事」,越容易在無意識中發洩攻擊衝動。

例子:職場上後進表現的比前輩好時,常會被前輩為難,這種心態可能來自於「蔑視恐懼」,前輩擔心被瞧不起,來自於對自己沒有信心,視優秀部下為「對自己有威脅性的人」。
所以,你要知道,在各種職場上遭到要好的同事攻擊,精神受創的人比比皆是。而且越要好的朋友越要提防,正是關係密切的人,才最容易刺激彼此的比較意識,心裡忍不住拿自己和對方比較,於是開始出手陷害對方,透過貶低對方,硬是把對方和自己維持在同樣的水平。

例子:媽媽社群裡較年輕漂亮、高學歷的容易被酸、被孤立,「有什麼了不起」、「瞧不起人」。
投射心理~不想承認自己嫉妒對方、下意識否認攻擊欲望時產生,這時候會不自覺把把情緒投射到對方身上,認為「懷著這些醜陋情緒的人是對方,不是我」,正當化自己的攻擊,通常造謠的人缺乏自信,抹黑別人是為了保障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甚至用孤立出一個壞人來營造出團結感。

在社會上走跳,如果不知道這些心理機制,就可能讓腹黑害人狂毀了你。

二、 要知道「樹大招風」是團體的不變定律
在歐美社會,「父性原理」顯著,對他們來說,以能力、個性等指標區別每個人是很自然的,能力低下、一事無成的人也會立刻淘汰。
日本(台灣?)社會,「母性原理」顯著,具有溫柔包容的特質,不管優秀或弱小的孩子都一視同仁,容易產生「人人同等」的意識,拒絕承認能力差距,當出現優秀人才時,成就特別突出,在群體中就容易引發嫉妒、算計的心理。
在這種文化下,當我們成績比對方優秀時,常會強調自己只是運氣好,避免傷害對方的顏面,不會洋洋得意地表現出喜悅之情,之所以養成這種習慣,正是因為身在重視橫向平等的社會裡,害怕招致別人的嫉妒使然。

樹大招風的現象來自於「社會比較」心理,人都會有「自我評價需求」,我們會想知道自己的思考是否恰當,也想衡量自身能力的高低,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缺乏絕對標準時,就會運用「社會比較」來判斷怎麼做才恰當。譬如說,婚喪喜慶包多少很令人傷腦筋,如果有資料可以參考,告訴你什麼關係的人平均大概包多少,就會讓你比較安心。

同樣的,我們會透過與其他人比較,判斷自己是否幸福、是否該滿足於現在的生活。這時候如果你看到非常幸福的人把他當作基準,就會覺得自己很悲慘,燃起妒火,有些人會把這種心態化為動力,有些人則會選擇陷害、抹黑別人。

想維持優越的自我評價是人之常情,心理學理論則是有所謂的「自我評價維持理論」,認為人會為了維護、提升自我評價而行動,但卻有兩種對比的心理歷程。
「映照歷程」:提升自我評價,對於親近人物的優異表現、出色業績感到與有榮焉。「我認識那個人!」
「比較歷程」:降低自我評價,看見身旁的人表現優異,比較心態讓自我評價降低,看見身旁的人表現差勁,自我評價會提高。
兩者心態常取決於,自己跟該項成就的相關程度(自己在乎該項成紐實是為了防止自我評價降低所做的最後掙扎。

因此,人會傾向在擇友時選擇在自己重要領域能力比自己差的朋友,和自己無關的領域選擇比自己優秀的朋友。

這一切都是為了提高自我評價。

「正向錯覺」是過於誇大自己能力的一種認知扭曲,心理學家鄧寧等人發現,大多數人認為自己在各種能力、性質上都擁有平均以上的水準,這在統計上是不可能的,自我評價就是如此偏袒、美化自己,正是因為這種「正向錯覺」,看見別人的努力獲得應有的回報,人們還是會發自內心覺得「不公平」。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輸給了心裡的比較對象,或是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和對方平起平坐,就會開始產生貶低對方的心理機制,以拉近自己和對方的差距,如此一來就可以快速恢復受創的自我評價。
生性努力的人,心裡再怎麼不甘心,也會抱著「我才不會輸」的毅力,更家努力爬起來。
生性懶惰的人,看見比自己高一等的人就會產生想把他往下拉的心理,成為腹黑害人狂。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人類成長的動力。但「健康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結」有明顯的區別。人一旦無法承認自己能力、人格等各方面的弱點,試圖逃避自己的缺陷,就會產生「自卑情結」。心懷自卑情結的人,即使說話者毫無惡意,也會認為對方瞧不起他,因此容易觸發自我防衛的心理機制,採取攻擊的態度。

所以你會發現某些優秀的人,會樂於把失敗經驗當笑話講,為了強調自己是個容易親近的人,證明自己「沒有威脅性」,為那些沒自信又善妒的人帶來安全感,巧妙運用了向下比較的效果。因為人不只再評斷能力的時候會運用向下比較,在判斷自己是否幸福的時候也有同樣的心理機制,和更不幸的人進行比較,可以略微提升主觀的幸福感。

強者的失敗經驗會讓人覺得自己也許還有成功的機會,所以有激勵人心的作用。成功者大方說出內心的不安、緊張,可以觸發以上的心理機制,讓周遭的人感到安心,營造出溫暖包容的氛圍。工作成果豐碩,同時又能受到周圍接納的人,他們的訣竅就是直截了當地身邊的人傾吐負面的想法,因此沒有遭到腹黑害人狂的魔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