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在還能愛的時候:癌症病房心理師的32則人生啟發》


告別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難的課題,但重要的是,我們還有能力把記憶化成力量。

作者江珈瑋是位諮商心理師,曾取得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心理專家認證資格,是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核心講師,現任童綜合醫院癌症中心心理師。大部分的工作是服務癌症病人或家屬,在心理腫瘤學領域,形容自己如同貓咪的特質----深度同理、深度理解、專業陪伴。

她說:「許多人的生命到了最後,最有價值的不是金錢(但不能說金錢不重要,做好金錢管理,對於他人的生命較不會造成負擔),但若能與家人或親近他人關係和諧、對於社會有所貢獻,走到生命的最後一步,確實是較不會感到遺憾的。

她希望藉由這本書可以陪伴癌症病人或家屬,帶給他們力量。書中是經過重組改寫的真實案例,以提供另外一個視角,帶給大家溫暖。

近年來政府開始注重癌症心理腫瘤照護工作,所以各醫院也會聘用諮商心理師在醫院擔任腫瘤心理照護工作。

罹癌常會對人造成多種面向的壓力源,雖然每個人人格特質及資源皆不同,但都讓人因現實因素而形成各種心理壓力,像是擔心無法繼續工作而產生的經濟壓力、擔心成為他人負擔、擔心被別人「標籤化」、擔心治療的副作用、擔心復發、擔心努力治療沒有效果、擔心家庭成員、擔心自己成為一個沒有用的人等。

諮商心理師的任務,除了心理學相關專業知識、病情溝通與告知技巧、自殺防治、情緒心理評估與心理治療技巧之外,研究人格與癌症的關係、心理治療與存活率的關係,也包含在內。

案例故事一:與爸爸的秘密通道
雖然愛的人不在了,但還是可以用你的方式與他們聯繫。
父親罹癌病逝,存活的母親如何面對年幼的孩子問:「爸爸怎麼還不回來?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大孩子其實可能已經知道失去爸爸的事實,只是對他來說相當難以接受,不斷重複的問號,不是真的提問,而是她對事實理解的過程。
陪伴他想念爸爸,建立想念爸爸的秘密通道(例如:寫信),找到專屬他自己的想念倉庫,存放他對父親的永恆想念,讓他逐漸接受「爸爸不會回來了」的事實。

案例故事二:珍惜和爸爸相處的日子
日後再多的懷念,都不如現在牽手聊天的日常陪伴
「她平常就不太表達情緒,對外總是笑瞇瞇的,在父親離世後,她送所有護理人員卡片,並說安寧病房裡的所有護理人員都是天使。而她不知道的是,帶著笑容的她才是安寧病房裡所有的天使。」
孩子會因為看見媽媽已經夠難過了,所以心理在抉擇是否要將自己的心情藏起來,避免讓爸媽擔心。

更多的暖心故事,在《在還能愛的時候:癌症病房心理師的32則人生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